“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勿用,地方全靠一官?!边@是懸掛于河南省內鄉縣三省堂前的一副著名楹聯,為清朝康熙年間內鄉知縣高以永撰寫。
據史料記載,當時正值清初戰亂之后,百姓因躲避戰亂,紛紛背景離鄉,內鄉經濟蕭條,民生凋敝。剛剛上任的高以永憂心忡忡,深感責任重大,夜不能寐,秉燭研磨寫下了這副楹聯,并懸掛于三省堂,用來督促自己。
上聯的核心要義是講要正確對待百姓,尊崇“民為貴”,以百姓為天,愛民如子;下聯的核心要義是講為官之道,要淡化“官本位”,以勤政為己任,造福一方百姓。
楹聯以質樸的語言,深刻闡釋了為官者與百姓的關系,以及對待官職應有的態度。它不僅是封建時代官吏的自勉之詞,更對當下干部作風轉變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山東省菏澤市、縣區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時,特意援引這副楹聯并強調,對聯以淺顯的語言揭示了官民關系,封建時代官吏尚有這樣的認識,今天我們共產黨人應該比這個境界高得多。
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站在“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邁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廣闊征程,廣大黨員干部作為改革的中堅力量和關鍵推動者,肩負著將為民、惠民理念貫穿于改革全過程的重要使命。
吉林省委書記黃強在多個場合明確表示,對于吉林省來說,改革沒有退路、別無他途,刀山也要敢上、火海也要敢下。各級領導干部要當英雄好漢,不當懦夫、不當逃兵,當“雄獅型”干部,帶領大家沖鋒陷陣、攻城拔寨,堅決打贏這場吉林的“上甘嶺戰役”,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號角吹響,戰鼓催人。吉林省廣大黨員干部起而行之、勇挑重擔,積極投身改革發展偉大實踐,始終把群眾滿意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牢固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真正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確保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向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前景勇毅前行。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當前,吉林振興發展正處于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破藩籬、掃障礙、下深水、涉險灘,吉林廣大黨員干部身先士卒、以身作則,不掉鏈子、不撂挑子,用鐵肩膀挑起硬擔子,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把吉林高質量發展明顯進位、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干出實效。
作風一變干勁足,作風一變局面新。全省廣大黨員干部咬定目標、主動作為,在振興發展的主戰場勇挑重擔、攻堅克難:新能源裝備制造生產線加速投產、低空經濟產業鏈條不斷延長、長白山生態經濟走廊正在形成……有數據顯示,全省本輪春季開工重大項目312個,年度計劃投資近800億元。
愈是大道如砥、闖關奪隘,愈需淬煉作風、凝聚人心。當前,全省上下正認真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廣大黨員干部緊密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重要講話精神,用心領悟、用力踐行,以作風建設新成效取信于民,不斷贏得人民群眾信任擁護,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強基層治理、完成急難險重任務中擔當作為、服務群眾,讓群眾可感可及。
“三省堂楹聯”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黨員干部應有的作風和品質。在新時代,我省廣大黨員干部更應從這副對聯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持之以恒深化作風能力建設,以更加務實的態度、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吉林全面振興各項工作中,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吉林篇章。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抑嬙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