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長春,春寒料峭。清晨,吉林大學化學學院超分子結構與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燈光已然亮起。張宇模教授像往常一樣,迎著寒風第一個走進實驗室,開始新一天的科研攻關。這樣的場景,已經持續(xù)了15年。
作為國家高層次青年人才,張宇模長期致力于有機電致變色材料的研發(fā)與應用。他帶領團隊以“做別人不愿做的事,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做別人做不到的事”為信念,在科研道路上不斷突破,為新時代雷鋒精神寫下生動的科研注腳。前不久,他入選第二批全省崗位學雷鋒標兵名單。
“現在兒童的近視率非常高,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咱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很多是靠顯示屏,如何開發(fā)保護兒童眼睛的健康顯示技術,是我們一直想開發(fā),從無到有的技術。”這個目標,成為張宇模15年來不懈探索的動力。
科研之路從來不是坦途。在張宇模看來,做基礎研究往往意味著漫長的等待和無數次的失敗。一個關鍵問題可能需要幾年才能突破,沒有螺絲釘般的鉆研精神,很難堅持下來。他常常用雷鋒的“釘子精神”激勵自己和團隊:“鉆研一個事情,把一個事情做好,可能就是人生發(fā)光點吧!”
他每天不到6點就來到實驗室,每天的工作時間超過10小時,而且每周都有6天泡在實驗室。他在實驗室上千次實驗見證著科研人的執(zhí)著,在博士求學期間,張宇模教授就首次提出了“電致酸/堿”理論,為電致變色材料研究開辟了新方向。正是他的這份執(zhí)著,成為新時代科研工作的生動寫照。
科研的終極目標不是發(fā)表論文,而是讓技術真正服務于社會。張宇模帶領團隊將“電致酸/堿”理論應用于電致變色薄膜技術,并建立起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體系。
這種調光薄膜,可以在電的刺激下,實現高透到不透的兩種狀態(tài)的自由切換,應用在汽車玻璃上,通過電來影響現代汽車玻璃的透光率,從而實現對光和熱的調控,同時也能實現隱私的保護,可廣泛應用在建筑幕墻、汽車天幕/側窗/后視鏡、飛機玻璃、手機等領域。張宇模笑著說:“我們的核心目的就是利用新技術為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新的解決方案。”目前,此項技術正在進行落地轉化,很快即將運用到新能源汽車上。
作為近30人科研團隊的帶頭人,張宇模既是學術領路人,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以身作則踐行雷鋒精神。團隊成員大多為22-27歲的碩士、博士生,面對跨學科難題時,張宇模總是鼓勵他們“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有機化學系教授劉國杰與張宇模共事16年,她用“樂觀、能吃苦、奉獻”三個詞形容這位同事:“他就像個小太陽,永遠充滿活力,帶動整個團隊向前沖。”學生們則對導師的悉心指導印象深刻。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有機化學專業(yè)研究生碩士二年級的湯雨彤回憶:“張教授不僅每周開小組會幫我們解決科研難題,還會自掏腰包為大家準備早餐,這些細節(jié)讓我們倍感溫暖。”
張宇模榮獲第二批吉林省崗位學雷鋒標兵個人。面對榮譽,他依然保持著科研人的謙遜:“希望在科研、教育崗位上,有更多人像雷鋒一樣的科研工作者。”如今,張宇模團隊的科研成果正從實驗室走向產業(yè)應用。在他看來,這既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也是對雷鋒精神的生動詮釋——甘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在科技強國的征程上默默奉獻。
“未來,我們還要繼續(xù)向更前沿的領域探索。”站在實驗室窗前,張宇模望向遠處漸亮的晨光。那里,不僅有屬于這個團隊的科研夢想,更有一代代中國科學家接續(xù)奮斗的精神傳承。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韓玉紅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