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有時,收獲已至。隨著近年來我省“地趴糧”整治工作的深入開展,曾經部分地區農民將糧食堆放在自家庭院、田間地頭晾曬的粗放儲糧方式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糧食“上棧子”“入樓子”的豐收場面。隨著農民愛糧節糧、儲好糧賣好價意識的轉變,也扣好了糧食生產最后一環。
在每年秋收之后,由于儲糧條件有限,有的農民露天地趴堆放糧食,一旦遇到雨雪、氣溫反復的異常天氣,“地趴糧”沒有及時出售或保管不當,糧堆底部糧食極易發熱生霉,嚴重影響糧食品質,更影響賣糧的價格。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糧食節約行動方案》,進一步加強糧食儲存環節減損,推進從根本上解決“地趴糧”問題,2021年12月,我省印發了《關于解決“地趴糧”問題的實施方案》,計劃用3年時間,到2024年底,全省基本消除“地趴糧”。那么,已經習慣了“地趴”儲糧的農戶可以將糧存放到哪里?根據農戶的種植規模、儲糧條件、售糧習慣、投入意愿,以及選擇糧食產后的服務模式等,我省支持引導農戶采取不同途徑解決“地趴糧”問題。
對于種植規模較小的農戶,主要是因地制宜推進庭院立體儲糧。一方面,對種植規模小(一般在5公頃以下)、收獲后2-3個月以內出售且沒有搭建儲糧裝具意愿的農戶,我省糧儲部門指導農戶采取搭棧子、上樓子、碼趟子、網袋碼垛以及搭建風道等方式,做好底部墊層,實現立體通風儲糧。對于有賣干糧需求(收獲后3個月以上)且有自籌資金能力的農戶,支持建設簡潔高效安全的鋼結構立體儲糧裝具。此外,鼓勵利用村集體建設用地、低效用地、荒地、閑置區域等,集中搭建立體儲糧設施,配套小型傳輸機、鏟車等整理設備,變農戶“分散儲糧”為“集中儲糧”,有效解決庭院無處存放、個人投入大、勞動力不足等問題。
對于種糧大戶、農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重點利用現有糧食企業倉儲設施資源,發揮糧食產后服務功能,為產后糧食提供清理、烘干、儲存、銷售等個性化服務,開展“即時結算、延期服務、代烘干代儲存”等業務,減少了中間環節,實現由“存糧在家”到“存糧在庫”。在保證糧食質量情況下,農戶實現了擇機擇價適時售糧,提高了市場議價能力。
目前,全省農戶安全儲糧及“地趴糧”整治工作,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市縣政府組織督導到位、行業部門服務指導到位、鄉鎮任務落實到位、農戶安全儲糧到位、企業收糧準備到位、媒體宣傳教育到位,農戶安全儲糧和科學儲糧積極性高漲,節糧減損和愛糧節糧氛圍濃厚,整治工作全面向好。
在長嶺縣太平山鎮吳大屯村,村民王顯權家的院子中新建好的玉米棧子,裝滿了剛從地里拉回的糧食,一穗穗金燦燦、黃澄澄的玉米棒子簇擁在一起,像一座小金山。這種鋼管結構棧子成本低、易操作、效果好。王顯權告訴記者,現在的科學儲糧方式,相比較于傳統“地趴”儲糧方式有了很大進步,不僅可以解決之前浪費糧食的問題,還節約了儲糧成本,得到了村民們的一致認可。
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倉儲管理處處長馮錫仲說,“通過使用這種立體儲糧裝具,可以有效應對不利天氣對糧食存儲的影響,降低壞糧風險隱患,保障農戶減損增收,糧食損耗能減少3%以上,同時糧食品質也能得到保證,農民也增加了市場議價能力。”
2010年,國家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工程以來,我省累計支持農戶建設科學儲糧示范倉48.1萬套,帶動農戶自制各類簡易儲糧設施150多萬套,中東部縣市農戶立體儲糧率達97%以上,節糧減損和農戶增收效果明顯。在此基礎上,我省繼續深入開展農戶安全儲糧及“地趴糧”整治,實現全省基本消除“地趴糧”目標。農戶安全儲糧科學儲糧,實現了節糧減損,相當于再造“無形良田”,促進了農民增收,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