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白城7月23日訊(記者 賈佳)7月21日,“保衛黑土地 筑牢大糧倉”網絡主題活動媒體一行走進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聞著稻香,一眼望去,綠浪翻滾,“稻蟹共生”的生態農業美卷在眼前展開。
稻蟹共生區。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賈佳攝
“‘稻蟹共生’模式是通過養殖螃蟹來改善稻田的生態環境,河蟹能為水稻松土、除草、捉蟲、施肥,連續3年養蟹的稻田,耕層0-15cm的土壤有機質含量能提高1倍左右,從而保護了黑土地。”吉林省好雨現代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土地管理部經理邊忠河向記者介紹到。
更重要的是,經過精心培育的蟹田米口感軟糯、氣味香甜,賣出的價格最低要高出兩毛錢一斤,稻田蟹也能為種植農戶每畝地增收400-600元,實現了共生雙豐收。
稻田蟹。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賈佳攝
好的模式要靠科技來助力。2015年該公司引進了直升飛機進行預防稻瘟病、葉枯病等植保作業。
“這種植保作業一天有效噴施基本在15000-20000畝,每畝地用藥和水約在500ml,大大節省、節約了人力和水資源,并且還能有效防治水稻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提高水稻產量。”吉林省好雨現代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技術部經理龔福鵬介紹說,通過植保飛機作業,近幾年沒有稻瘟病發生,水稻每公頃也增產了1000斤-1500斤。
同時,為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研究團隊針對水稻浸種、催芽生產過程中機械化程度低、勞動強度大、生產標準不規范等情況,建設了100噸/批次智能化催芽車間兩座,能同時浸種、催芽200噸,可為50000畝地提供芽種要求。
如今的吉林黑土地,不僅有土地保護性耕作,更有現代農業的強勢注入,讓”耕地中的大熊貓“永葆活力。
原標題:【保衛黑土地 筑牢大糧倉】稻蟹共生 這里的生態農業有點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