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去省博物院參觀,在“文明曙光”展廳,驟然發現藺相如青銅戈,意外驚喜。遠觀近看,反復揣摩,周圍幾個觀眾見我這樣也都圍過來觀看。青銅戈置放于幾個青銅器文物中,并非C位,粗糲中閃爍昂昂然冷光。據介紹,目前國內已經出土了一些關于廉頗的文物,而這件青銅戈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件與藺相如有關的文物。
“專家們表示青銅戈保存完好,去掉表面銅銹后依然鋒利……”在省博現場,邊結合資料,邊看實物:青銅戈通長25.3厘米,援長15.8厘米,援部上揚,中部起脊,前鋒呈弧尖狀,內有刃,應該是一把近身搏斗的利器。不過,考古實例證明,有些戟所配套的戈也是這種形制,所以有人推測這把戈可能也會搭配戟刺。
戈是中國歷史上兵車戰場最具民族特色的進攻性武器,各代形制變化較大,戰國中后期的秦戈形制已基本穩定,學術用語稱其多呈長胡窄援,銳弧鋒,內起刃,多穿(起初二穿,后多為三穿、四穿)。藺相如青銅戈即為三穿:近闌部三穿孔。掃碼聽講解,介紹戈使用方法有三:一是鉤,即以戈援鉤搭住敵人(特別是頸部),用力回拉,以戈援的下刃殺傷敵人;二是啄,即用鋒尖啄擊敵人;三是椿(沖),即利用戈援的上刃往前推擊。
我們今天有幸見到的青銅器文物,都經過數千年歲月洗禮,刻有銘文的青銅器,因為具有極其豐富又確鑿可信的史料價值,彌足珍貴。藺相如青銅戈上便刻有銘文,我將相機鏡頭拉到最近,依然無法辨識,也許,銘文是在青銅戈背面吧?資料介紹,戈上銘文為:“艸(廿)年丞焛(藺)相女(如),邦左囗鹿智,冶陽”,除此之外,兩行銘文中間的穿孔下有一個“趙”字。銘文中提到的“冶陽”為制造戈的工匠名字,是中國古代建筑制造業責任倒追的普遍做法。綜上,專家判斷:此青銅戈為趙國出產,制造時間甚至可能具體到趙惠文王20年即公元前279年,由藺相如負責監制。
公元前279年,恰好是澠池之會,藺相如力挫強秦,滅秦昭襄王淫威,逼迫他擊缶,因此被趙惠文王拜為上卿?!妒酚洝酚涊d:“秦王不肯擊缶,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也就是說,流傳千古的“負荊請罪”“將相和”都發生在這之后的一段時間里。澠池之會,藺相如言之鑿鑿、鐵骨錚錚,國家的榮譽不可侵犯,2000多年來一直為后人贊嘆。
1981年6月,長白縣八道溝鎮葫蘆套村村民在北山坡起石建學校時,在石堆中發現青銅戈,并上交國家,于是便有了今天的故事。
一個月前去白山公出,第一次了解到此事。當時,車從臨江出發,沿著吉線G331一路前行,窗外始終是長白山連綿山巒,鴨綠江逶迤河道。山,嶙峋峭立;江,蜿蜒旖旎。從一道溝開始,二道溝、三道溝漸次遞進,層層群山,脫盡樹葉,棱角分明,更顯陽剛之氣。白雪映襯黑色樹枝,遠看枝枝丫丫間似乎相連,一層薄紗般罩著山脊山頂,想起年輕時背誦過的一段詩歌:有誰能肯定地說:茂密的葉子不是樹木的累贅?陽光灑滿雪地,它們再畫上簡潔的作品,每片樹皮都感到溫暖。
雖然是深冬季節,鴨綠江仍然沒有完全封上,偶見江水潺潺,緩慢平靜,山河不改千年色。同行的老師說,我們現在走的路線就是1908年劉建封第一次巡視長白山走過的路線,只是他正與我們相反,他是從長白山下來后由二十四道溝一路走到臨江。我在心里還在想著“天池釣叟”劉建封的豐功偉績,又有人指著窗外說,到八道溝了,那邊山里,八道溝鎮葫蘆套村,出土一把青銅戈,藺相如監制的戈。
“藺相如?!”我非常吃驚,又不免疑惑,2000多年前趙國的勢力范圍,根本達不到長白縣,為何藺相如青銅戈會流落到這里?不過當時工作任務緊張,沒有細究此事。
回來后,因在省博的參觀,自行補充了一些知識。戰國時期,趙國的疆域包括現今河北、山西、河南、陜西、內蒙古以及遼寧部分地區,公元前279年時趙國的都城是邯鄲。邯鄲與長白縣之間公路距離就近1600公里,何況山高林密的古代,何況中間還被燕國阻隔。以往的歷史常識似乎也佐證,在漢代以前除了遼寧地區,東北似乎很難和中原聯系起來。
歷史密碼的破解一環扣著一環,在如此巨大的空白中,后人只能依據文史功底與考古經驗,在已有的成就上進行推想。目前,坊間也好,學界也罷,對藺相如的青銅戈有數種推測:比較容易被接受的是,秦軍滅趙后,這件戈成了秦軍的戰利品,之后在滅燕的過程中把這些兵器帶到了遼東一帶。也有觀點認為,趙國滅亡后,一部分趙國貴族跟隨燕王喜進入遼東地區等待復國,這件兵器就是趙國貴族帶到東北的,最終這些兵器遺失在鴨綠江附近。還有一個具體又小眾的推測:漢初,藺相如青銅戈被燕國將領衛滿獲得,衛滿在漢滅燕王之后投奔到箕子朝鮮,或于途中遺失。當然,眾說紛紜的猜測皆缺少足夠證據鏈,藺相如青銅戈的軌跡,有待于未來的考古新發現。
好在我們還有許多其他考古成就,考古所還原的史實令今人能驗證或修改一些歷史記錄。特別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考古事業突飛猛進的發展,在吉林、遼寧接連發現大量青銅時代武器遺存。藺相如青銅戈當然不是唯一一件在我省出土的戰國兵器,還有許多,比如,與藺相如青銅戈并排展出的一件二龍湖遺址出土的戰國時期青銅戈,與藺相如戈形制頗為不同。戰國后期,燕國勢力不斷北上,梨樹縣二龍湖遺址目前被認證是燕國最北邊界線。比如,吉林省博物院館藏、國家一級文物“青銅短劍”,出土于雙遼市秀水鄉元吉屯,所屬年代也為戰國,是吉林省極具代表性的青銅器物。還有在吉林市出土的戰國對頭雙鳥首青銅劍,文物專家表示,此劍形制特點非常罕見,屬于“東北系”青銅劍范疇,但又與中原出土的青銅短劍相互借鑒,具有鮮明的游牧民族風格。
戰國時期是冷兵器中期的銅器時代,一段漫長的崢嶸歲月??脊艑嵗∽C,縱使那時戰亂頻仍,語言文字不同軌,山野縱橫,道阻且長,吉林仍是東北地區匯納中原和周鄰各部族文化的重要地區之一,走在中華民族的融合之路上。文明的曙光鋪陳開來,東北各民族文化“發軔在遠壑”。
白山市地處長白山腹地,風光旖旎,錦繡江河。這里,有唯美天成的自然風光,有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網上看到一個視頻,作者沿G331邊境自駕,在長白縣八道溝25公里處,遇見大片瀑布群。未來,希望能再來此地,看看藺相如青銅戈出土的地方,荒坡之下,也許埋藏著更多秘密;觀望那些連綿的瀑布群如何氤氳長白山區一草一木,如何與江水、大山互為壯麗;再去欣賞八道溝鎮的秋季,331國道旁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隔鴨綠江相望,地理位置佳,氣候宜人,被當地人稱為長白縣小江南,據說屆時這里漫山遍野會結滿瑪瑙般的五味子果實。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曾紅雨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