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上這屆巴黎奧運會,記者已經現場報道過6屆奧運會了,每次采訪重大綜合性國際體育賽事,最重要的是什么?當然是網絡和交通,一是能夠及時傳送稿件,二是能夠迅速趕往各個賽場。
往屆奧運會,組委會大多能夠提供“點對點”的班車服務,但巴黎奧運會主打低碳環保,不是每一個賽場都有班車,甚至許多賽場要乘坐火車到另外一個城市,一個往返下來,大半天時間過去了。更苦惱的是由于語言不通,交流起來十分困擾,常常因為訂票而“煞費苦心。”
來到巴黎,能夠在巴黎熟練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對中國記者而言是要必須具備的技能。好在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巴黎的公共交通網絡發達,公交、地鐵、輕軌、小火車……幾乎可以覆蓋市區所有角落。雖然不像韓國、日本地鐵站都有中文標識那么方便,但借助電子地圖,以及積累的道路經驗和方向感,記者在法國搭乘公共交通雖談不上暢通無阻,但基本上可以“找到北”了。
媒體班車雖不是每個賽場都有服務,但依舊是媒體最多的出行方式,只不過是法國人的“慢性格”,有時真的讓媒體們等的“懷疑人生”。從我個人而言,只要不是必須,更多的是采用公共交通出行,一來可以節省時間,二來可以讓我更好地觀察“浪漫之都”,感受風土人情。在出行的路上,除了風景,一些有意思的人和事,往往也是緊張忙碌工作中的一味佐料。
本屆奧運會射擊的賽場,設立在法國沙圖魯小鎮,距離巴黎市區乘坐火車要3個小時車程。由于比賽時間過早,我乘坐的是最早的一班火車,早上6點發車。在開往沙圖魯的火車上,就遇到了一位帶著女兒去看比賽的巴西大哥。本來我是想向他問路,結果最后就變成了我們一起結伴而行。借助翻譯軟件,我告訴他們,2016年我去巴西采訪過里約奧運會,這位巴西大哥聽了很開心,我們就在路上攀談起來。我告訴這位巴西朋友,我來自中國東北的吉林省長春市,看他一臉迷茫,顯然從未來過長春,但他卻表現得很是好奇,并表示以后有機會一定會到中國北方走一走。
一路上我們還聊起了巴西烤肉,我告訴他長春的燒烤十分不錯,不比巴西烤肉差,各自有各自的味道。聽到美食,這位大哥恍然大悟,告訴我:“是的,我們全家都非常喜歡中國的美食。”我們倆相視大笑。看來,美食果然是世界通用語言。
到站之后,我們還一起拼車去了射擊賽場,由于觀眾入口和媒體入口不在一起,巴西父女倆要比我先下車。起身的時候,巴西大哥拍拍我,把手機放在我面前,只見屏幕上寫著“祝你平安、一切好運”的漢字,我很感動。我知道巴西的官方語言是葡萄牙語,想說謝謝還真是難住了我,只要用漢語和英語連說了兩次謝謝。
有了這段愉快的經歷,感覺一天的采訪都格外輕松。來到巴黎,雖然每天都十分疲憊,但回想每天發生的事、遇見的人,感覺很有意思,這段難得的經歷也格外彌足珍貴。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政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