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問診,足不出戶看醫生
要說起互聯網醫院為患者帶來的方便,白城市的張女士感觸頗深。
作為一名甲亢患者,在互聯網醫院成立前,她每個月都得請假前往吉大中日聯誼醫院就診,算上花費在路上的時間,每次看病至少得3天,“來回折騰不說,我們單位‘一個蘿卜一個坑’,每個月我都得請假,時間長了,我自己也不好意思,所以一到要復查的時候,就犯愁啊。”但自從有了互聯網醫院,她的愁事一下就被解決了。
張女士從白城到長春,坐火車就需要三四個小時。到長春后,還得在醫院附近找旅店,第二天再起大早排隊掛號。看完病,再排隊做檢查,檢查結果最快出來也得下午,看結果還得排隊,看完再取藥,一套流程走完,當天已經趕不回去了,還得再住一宿,第三天再走。
如今,她只需要在當地醫院做檢查,離家近,人還少,抽個空兒就做了。檢查結果出來后,她再在互聯網醫院上掛號,把檢查結果拍照上傳,醫生看了檢查結果再給她調整用藥。如果當地沒有的藥,她還可以通過互聯網醫院購買,醫院給她快遞送到家。
“互聯網醫院真是太方便了!你看我現在不但不用請假了,還省很多錢,車票錢、旅店錢、吃飯錢全都不用花了!”張女士興奮地說。如今,她的親朋好友也都在使用互聯網醫院,足不出戶,就可享受到省級三甲醫院的服務和技術。
吉大中日聯誼醫院互聯網醫院醫生正在為患者會診。
與張女士有同樣感受的還有前郭縣的段大爺。6月初,他來到中日聯誼醫院心血管內科看病,由于互聯網醫院與我省全民健康信息平臺聯通,這次他沒有攜帶任何之前看病的資料,醫生點開電腦就查詢到了段大爺以往的就診信息和檢查記錄。“互聯網醫院真好啊!我歲數大,總愛丟三落四,每次不是落了這個片子,就是落了那個檢查單子。后來老伴兒怕我再落東西,把以前所有檢查單子都帶著。我來回坐車,大包小包的很麻煩!”段大爺說,“現在可好了,咱啥片子也不用帶,連之前我吃的啥藥、吃幾片,大夫都能查到,我這出門‘一身輕’了!”
一臺電腦、一根網線,就把醫院建在了“云端”上。截至2021年底,我省共成立互聯網醫院11家。監管平臺顯示,全年共為群眾提供網上預約掛號100多萬人次,提供在線問診服務33447人次。互聯網醫院讓群眾在當地就能與省城的大醫院專家“面對面”問診,減少了群眾來回奔波的煩惱,節約了時間和花銷,真正實現了讓“尋醫問藥”觸網可及。
家門口看病真方便
“現在社區醫院可方便了,小病在這兒看就行,還能做檢查。”38歲的李先生是長春市朝陽區南湖新村小區的居民,平時有個頭疼腦熱的,他就會到家門口的南湖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找醫生看看。
在南湖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里,不僅設有口腔科、婦嬰診室、檢驗科、中醫館、B超室等科室,還配有生化分析儀等檢查設備。因此,不僅李先生自己在這兒看病,他的家人們也都來這兒看,“我母親跟我們一起住,她有糖尿病,原來每個月都得去大醫院復查,起大早、請假、排隊……這么折騰我們心疼啊!”
現在就方便多了,家門口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能滿足他們一家老小的基本就醫需求。“孩子小,有個感冒發燒的,在這兒看多方便啊!”李先生說。
長春市龍泉社區居民參加義診活動。
雖然家門口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經很近了,但對于行動不便的群眾,特別是老年人群體,還是有點“遠”。那也沒問題,群眾不方便出門,“私人醫生”就上門。
家住長春市二道區八里堡的劉大娘,患有腦梗和高血壓,多年來幾乎半臥在床,前兩年又患上了白內障。自從她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約了家庭醫生后,平時有人管,住院有人辦。“看病住院再也不犯愁了!”劉大娘高興地說。
家庭醫生為居民上門服務。
在家門口看病,不光是城里人的待遇,住在安圖縣松江鎮德化村的村民李自和也有話要說:“我們村子過去的衛生室很破舊,尤其是冬天,得靠燒炕取暖。現在就不一樣了,規規整整,寬敞亮堂,土炕也改成了電取暖,看病的、抓藥的、打針的屋都分開了,像樣兒!”而且衛生室“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僅有心電圖機、體檢一體機等檢查設備,還有理療儀以及各種康復設備。
過去,即使看“小病”,村民也想往縣里去。現在就不用了,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看病買藥,而且買藥時在現場就能報銷,村民要是有行動不便的,村醫還會把藥送到家。李自和說:“現在的村醫跟過去不一樣了,水平真可以。我們的村醫今年還去大學學習了呢,水平更高了!”
安圖縣松江鎮德化村村醫為村民耐心診療。
李先生、劉大娘、李自和,他們有的在城市,有的在農村,雖然地點不同,但卻對就醫變化有著相同的感受——“這些年,基層的醫療環境和服務大變樣,麻煩少了,方便多了。”
截至2022年6月底,吉林省已建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40家,村衛生室8733個;配有家庭簽約醫生40368人,村醫13248人。
可以想見,未來,一座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個個鄉村衛生室還會進一步壯大,設備更全,醫生們的水平更高,診療更精,真正實現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全面的醫療服務。
“防病花小錢” 生活質量高
“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孫思邈的這句話,如今讓吉林百姓有了切身感受。
長春市中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張春玲為患者把脈開方。
“一年前我得了腦血栓,右側腿腳不靈便,生活不能自理。血壓還一直居高不下,今天頭疼,明天腿疼的。來了老年健康中心治療,一周的時間,我就能自理了。這不,現在又來這兒抓點中藥吃,鞏固鞏固。”大安市太山鎮東風村后地窩鋪屯的王大爺說,他來到大安市中醫院中醫藥特色老年健康中心后,醫院為他做了穴位貼敷、針灸、超聲波等中醫特色康復療法治療,同時還配合了中藥湯劑治療和康復訓練,如今他已行動自如。
現在,這樣的老年健康中心在全省各地并不鮮見。不僅在院為群眾服務,他們還不斷拓展延伸服務。截至2020年底,35家縣級中醫院中醫藥特色老年健康中心與133家養老機構簽訂了協議,采取長期派駐醫護人員或定期巡診的方式,在養老院或護理院的衛生室進行服務;同時,建立就診綠色通道,老年患者可由縣級中醫院免費接送,并享受醫保農合先診療后付費的便利政策。
如今,百姓生活好了,對健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治未病”的理念也越來越深入人心。什么是治未病?就是“不讓無病變有病,不讓小病變大病”,從“治病花大錢”向“防病花小錢”轉變。
前郭縣中醫院治未病—健康體檢中心。
42歲的董女士因平時感覺頭暈,上班沒精神,經常失眠,來到前郭縣中醫院治未病—健康體檢中心檢查,經診斷她為痰濕質、偏陰虛體質。董女士說:“大夫為我針灸、拔罐兒、理療,沒幾天的工夫癥狀就減輕了,睡眠也好了。上班有精神,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多虧早點來治療,提前調理、提前預防。”
為不斷提升各級中醫醫療機構“治未病”服務能力,省中醫藥管理局啟動實施了市級、縣級中醫院“治未病”能力提升項目。2021年項目在圖們市中醫院、梨樹縣中醫院、前郭縣中醫院等8家中醫院率先開展。僅2021年,這8家醫院在院接受健康管理服務10239人,開展義診宣教398次、受益群眾13250人。
作者:韓冰 吉林日報記者 畢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