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光農場實驗基地
央視網消息(記者 李文學):田成方,林成網,渠成系。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縣紅光農場,從1964年建場至今,經過多年的改良改造,把5.06萬畝水田全部建成了更便于管理和生產的千米條田,機械化耕種收,讓傳統農場煥發出新的活力。
盛夏時節,田野里稻浪翻滾,一幅巨型稻田畫隨著微風擺動。
“這是2006年開始建的實驗基地,不光是可耕種的稻田,還要發展綠色旅游業,這里還有各個水稻品種的試驗展示,也給周圍的農戶和職工提供品種選擇、技術栽培、生產管理等方面的保障。”說起這個基地的作用,紅光農場生產科科長高軍臉上寫滿了驕傲。
紅光農場面積5898公頃,其中水田面積3334公頃。田野里農道縱橫,溝渠連通,所有水田全部引用松花江水灌溉,田間引泄渠系布局合理,每一片稻田都是按照50米寬、1000米長的標準設計,形成了千米條田的壯觀美景。條條水渠、道道水閘遍布鄉間,完善的農田水利設施縱橫交錯,藏糧于“水”,旱可灌,澇能排,成為農業生產有力支撐,也為保障糧食安全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這里,有機肥取代了化肥,人工除草代替了除草劑滅草,農場技術人員在生產實踐中總結出的“三推兩早一達標”水稻高產栽培模式,對水稻生產的所有環節都作出了明確的標準和要求,并在生產實踐中不斷進行完善提高。全場水稻公頃單產接近2萬斤,2008年經農業部專家組實地測產,百畝核心方畝產達到882.9公斤,名列全國單季稻畝產第一名。
高水平的農業機械化更讓這個傳統農場活力四射。據統計,目前,全場有大型農用鏈軌車26臺套,農用膠輪車71臺套,水稻插秧機491臺,收割機211臺……農用機械總量達到2555臺套,機械插秧達到95%以上,收割、翻耙地機械化水平達到100%。
再過兩個多月,前郭灌區腹地,紅光農場金燦燦的千米條田上,各式收割機將一起奏響豐收的歡歌。
原標題:【保衛黑土地 筑牢大糧倉】吉林前郭:傳統農場 “紅光”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