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7月22日訊(記者 張靜)“國有大型農場如何煥發新活力?”7月21日至22日,“保衛黑土地 筑牢大糧倉”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走進松原市乾安縣大遐畜牧場,前郭縣紅光農場,探秘吉林松原國有農場生產經營之道。
耕地薄田變肥田,低產田變高產田
乾安縣大遐畜牧場為國有農墾企業,是吉林省體量最大農墾企業。幅員220平方公里,現有耕地24萬畝,集中連片,總人口5870人。人口少、人均占地多,與職工屬租賃關系,土地廣袤、千里條田是乾安縣大遐畜牧場發展大型集約機械化農場的優勢。
據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劉慧濤介紹,大遐畜牧場土壤主要是黑鈣土,鹽堿土,存有養分比較淺薄,氣候屬于半干旱區,春天旱時缺苗,伏旱和秋旱時會減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吉林省農業科學院作為技術支撐單位進駐到牧場內,多年以來,運用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施肥、秸稈翻埋還田、淺埋滴灌等農業高產高效技術,使耕地薄田變肥田,低產田變高產田。對土地開始水肥一體化改造后,糧食產量每公頃從18000斤左右提高到25000斤。
“根據玉米需水和需肥規律,利用滴灌設備進行滴水,在玉米生長的不同階段,精準施肥,制定水肥使用的企業標準,為玉米生長提供穩定的水肥供應環境,達到水肥均衡供應。”劉慧濤介紹說。
大遐畜牧場在土地流轉、規模化、專業化、科學化種植經營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對流轉土地實行生產資料統一采購、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收獲、統一銷售“五統一”模式,保證了糧食質量,又降低了糧食生產成本。
“大遐牧場建立了糧食預售制度,與中化、中儲糧等國內大型糧企洽談訂購,糧食訂購可以直達地頭,確保了銷路還避免了風險”。大遐畜牧場黨委書記劉子良說,“玉米一體化種植基地,平均產量比常規種植模式增產30%以上,職工以土地入股和打零工的方式,年收入可以將近20萬”。
多年以來,大遐畜牧場投入資金硬化地面6000平,建設庫房2000平。購進了世界大型先進的現代化農機具,并安裝GPS導航儀,應用遠程操作系統,實現了無人駕駛,為發展大規模機械化、現代化農業奠定堅實基礎。
“半百歲”的“傳統農場”煥發新活力
松原市前郭灌區國營紅光農場,始建于1964年,至今已過“半百”的年紀。田成方、林成網、渠成系。是站在高處放眼望去對國營紅光農場的直觀感受。
紅光農場面積5898公頃,其中水田面積3374公頃。田野里農道縱橫,溝渠連通,所有水田全部引用松花江灌溉,田間引泄渠系布局合理,每一片稻田都是按照50米寬、1000米長的標準設計,形成了千米條田的壯觀美景。條條水渠、道道水閘遍布鄉間,完善的農田水利設施縱橫交錯,藏糧于“水”,旱可灌,澇能排,成為農業生產有力支撐,也為保障糧食安全打下了堅實基礎。
這里,有機肥取代了化肥,人工除草代替了除草劑滅草,農場技術人員在生產實踐中總結出的“三推兩早一達標”水稻高產栽培模式,對水稻生產的所有生產環節都作出了具體明確的技術標準和操作要求,并在生產實踐中不斷進行完善提高。全場水稻公頃單產接近2萬斤。
高水平的農業機械化也讓這個傳統農場煥發出了新活力,據統計,目前,全場有大型農用鏈軌車26臺套,農用膠輪車71臺套,水稻插秧機491臺,收割機211臺,農用機械總量達到2555臺套,機械插秧達到95%以上,收割、翻耙地機械化水平達到100%……
“眼前的實驗基地是從2006年開始的,不光是可耕種的稻田,還將發展綠色旅游業,這里還有各個水稻品種的試驗展示,也給周圍種植水稻的場鄉以及農場的廣大職工提供品種選擇、生產管理、技術栽培的帶動作用。”前郭縣紅光農場生產科科長高軍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