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吉林省通用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近萬平方米的車間,自動化生產線高速運轉,機械臂精準執行指令,工業機器人高效協作,勾勒出“無人化”生產的未來圖景。這幅圖景背后,凝聚著董事長李吉寶三十余年的心血與智慧。他帶領這家曾瀕臨破產的地方老廠,在迷茫中追光,在困境中破壁,以“輕量化”為突破口,走出了一條以新質生產力引領企業振興的蝶變之路。
吉林省通用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前身是吉林省通用機械廠,始建于1965年,2006年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彼時,國內汽車零部件市場飽和,競爭激烈程度超乎想象,“一個訂單得有100多家企業去搶。”李吉寶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仍感慨萬千。資金捉襟見肘,技術并購無門,生產瓶頸難破……面對絕境,李吉寶沒有退縮,他敏銳捕捉到“汽車零部件輕量化”這一未來趨勢,如同在黑暗中看到曙光,篤定將此作為企業破局重生的關鍵突破口。
2010年,李吉寶果斷實施“走出去”戰略,率隊遠赴德國尋求鋁鍛技術。初遇傲慢與冷遇,多次叩門未果,但他憑著執著與堅毅,經過數十輪艱辛談判,最終成功引入德國先進鋁鍛技術,并合資成立吉通凱撒鋁業有限責任公司。這不僅帶來了全球頂尖的鋁鍛生產線,更開啟了吉通“引進、模仿、消化、吸收、提高、創造”的技術升級之路,使產品實現質優價廉的飛躍,企業產能與競爭力同步躍升。
技術合作的步伐并未停止,2015年9月,吉通在德國慕尼黑設立研發中心,組建中歐聯合技術團隊,實現了與奧迪、寶馬等國際巨頭的零部件同步研發,一舉打破國內企業依賴低端加工的困局。
李吉寶深知,掌握核心技術才是企業長久發展的根本。在消化吸收國外技術的同時,他大力推動自主研發與創新。工具車間的工程師們成功開發出數控機床,單臺節省成本30萬元,至今已組裝完成上千臺;鋁鍛工業園內的12條自主生產線歷經上百次拆裝試驗,成功替代進口,成本驟降70%。如今,吉通集團已躋身國家智能制造試點工廠行列,榮獲“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稱號,旗下有三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手握79項實用新型專利和11項發明專利。
技術實力的躍升,為吉通打造面向未來的“超級工廠”注入了強大底氣。“眼下,我們正全力打造吉通產業園。”李吉寶告訴記者,園區規劃占地500萬平方米、總投資350億元,將集聚智能裝備、工業機器人等高端產業,預計2035年末全面建成后,可實現制造業年生產能力1000億元,銷售收入800億元。“我們園區的土建鋼構是自主施工,設備也是自主安裝調試,生產線已完全實現國產化。”李吉寶自豪地說。
“我們的新目標是打造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研發與生產基地,構建完整的汽車零部件工業體系,建成中國智能制造示范園。”李吉寶的話語鏗鏘有力。當新質生產力的春潮奔涌,這位追光破壁的領軍人,正用智慧和汗水續寫企業從“制造”向“智造”躍升的精彩篇章,為吉林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嶄新動能。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葉爽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