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河口堅持“大空間、大生態”理念,著力打造公園城市、花園城市、精致的客廳城市,為發展全域旅游打下了堅實基礎。
為了守護“吉林藍”,我省在秸稈禁燒、降低大氣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做了詳細的部署規劃。圖為長春市南溪濕地公園一角。
河湖連通,草茂糧豐。良好的生態已成為吉林振興發展的最大資本和優勢。
水鳥云集查干湖。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吉林正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踐行著生態文明理念,生態文明建設結出累累碩果。
放眼吉林大地:森林覆蓋率提升到45.04%,森林蓄積量達到10.96億立方米;天然林保護工程和國有林區全面停伐,使全省9400多萬畝天然林得以休養生息;2021年全省所有市(州)空氣質量首次全部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生態環境質量再創歷史新高,空氣質量改善幅度居全國前列……
深化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培育更加廣泛的綠色價值觀
2018年7月1日,我國首部保護黑土地的地方性法規《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條例》正式施行,一個政策拉動、因地制宜、能推廣落地、有法規保護、可持續發展的保護模式和運行機制逐步建立起來。最新數據顯示,我省有2800萬畝黑土地采取保護性耕作,已占糧食播種面積的三分之一。這片黑土地,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蛻變。
這五年,吉林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面打響藍天、碧水、青山、黑土地、草原濕地“五大保衛戰”。設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真正實現青山有人管,綠樹有人護;河湖長制全面建立,1.8萬名河湖長勇擔使命,只為河湖長安水長清;《吉林省“無廢城市”建設指導意見》《吉林省落實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吉林省秸稈禁燒量化責任追究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密集出臺,讓生態文明建設有的放矢,綠色發展層次水平逐步提升。
生態文明理念落地生根,探索可持續發展的“吉林實踐”
五年來,全省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全面啟動實施“雙碳”行動,建設碳中和示范園區,聚焦保護水資源、強化水安全、改善水環境、守護水岸線、修復水生態、弘揚水文化和做強水經濟“6+1”項重點任務,建設清潔能源經濟示范區,持續開展綠美吉林行動,啟動吉林萬里綠水長廊建設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工作扎實推進。
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森林公園成為野生動物保護的主戰場,東北虎、東北豹、中華秋沙鴨等野生動物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全省各地各部門全方位全領域加強生態環保工作,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加強生態環境監管,著力構建環境治理體系,生態環境質量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
全民義務植樹如火如荼展開,生活垃圾分類成為百姓生活共識,倡導購買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減少塑料購物袋等一次性用品使用……越來越多的公民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最大公約數”正在形成。
做活生態產業文章,共享生態成果之甜
2014年5月1日,吉林省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林業發展模式由木材生產為主轉變為生態修復和建設為主、由利用森林獲取經濟利益為主轉變為保護森林提供生態服務為主,重點國有林區從“開發利用”轉入“全面保護”的發展新階段。
吉林積極發展生態產業和生態經濟,推動整個經濟發展的“生態化轉型”。通過打造鄉村旅游、健康養生、文化創意、農業體驗等新業態,不斷讓綠水青山變成群眾增收致富的“聚寶盆”,和鄉村跨越趕超的“大引擎”。全省各地把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加快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體系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生態之美催生出發展之變。
今年,吉林已經謀劃和建設一汽新能源汽車、西部“陸上風光三峽”、東部“山水蓄能三峽”、萬里綠水長廊、沿邊開放旅游大通道等一批重大綠色發展項目。
舉目已覺千山綠,宜趁東風馬蹄疾。吉林的綠色征途,永不止步。
(本版圖片均為本報記者 石雷 丁研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