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協力抗日的陳翰章父子
在東北抗聯的歷史上,兄弟一起參軍、父子同上戰場的事例有很多,這些舉家抗日的行動,很好地詮釋了東北抗聯廣大指戰員勇赴國難、忠貞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作為土生土長的吉林人,被譽為“鏡泊英雄”的陳翰章與他的父親陳海同心協力參加抗日斗爭的故事,常被人們津津樂道。
坐落于敦化市的陳翰章烈士陵園。
1913年,陳翰章出生在敦化縣半截河,從小家境殷實。父親陳海39歲得子,加之陳翰章又是這個家庭中三代單傳的“獨苗”,所以備受家人的寵愛。陳海很重視對兒子的教育,在陳翰章3歲時就送他到大舅家中認字讀書,從8歲起正式送入私塾讀書。天資聰穎的陳翰章在學業上進步很快,在他12歲時,父親又把他送進了敦化縣城的西式小學堂讀書。14歲時,陳翰章考入了敦化縣傳播愛國、進步思想的大本營——敖東中學。中學時期,從小在父親樸素愛國主義思想影響下的陳翰章,積極地投身到了學生愛國運動當中,擔任校刊《敖中》的主編,還成為校學生會的負責人之一,領導同學們積極參與反帝愛國運動。陳海對兒子給予支持和鼓勵,他深信自己的兒子是在做正確的事情。
陳翰章的父親陳海舊照和陳翰章遺像。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陳翰章投身抗日武裝斗爭,逐漸成長為東北抗聯第一路軍中獨當一面的重要將領。也就是從陳翰章參加抗日開始,日偽軍警特務為了抓捕他,時常對陳海進行毆打、迫害。1935年秋,敵人再次將陳翰章的父親逮捕,以對鄉鄰進行“連坐”為要挾,逼迫他到游擊區把兒子找回來。陳海經過艱辛跋涉,終于在寧安縣的大山里找到了分別數年的陳翰章。陳翰章了解到父親受敵人威脅前來勸降的情況后,和父親商量對策。最后決定,以斷絕父子關系為借口,幫助父親擺脫敵人的騷擾,為了使敵人相信,陳翰章還把父親的棉袍脫下來掛在樹上,用手槍打了幾槍,以表示自己抗日到底,不接受任何人勸降的態度。
在后來的抗日活動中,陳海為了支援兒子的斗爭,常常帶著變賣家產得來的錢,偷偷潛入游擊區,送到陳翰章的部隊里,以自己的微薄之力,表達著對兒子抗日救國事業的堅定支持。為了避免敵人對自己時常變賣家產的懷疑,平日里陳海把自己“偽裝”成一名賭徒,總是打著出去賭錢的旗號,攜款離家。為了父子共同的抗日事業,寧可背負“不務正業”的罵名。1940年末,陳翰章壯烈犧牲在了抗日戰場上。2014年,陳翰章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陳海和陳翰章父子間的相互鼓勵、支持,成就了東北抗戰史上的佳話,他們身上所表現出的,是紅色家風背后深沉的愛國情懷,他們所留給后人的,是一段有關優良家風的寶貴精神財富。(吉林省委黨史研究室)(來源:廉潔吉林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