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雙雉圖(國畫) 尤 萃
盛開的杏花(油畫) 梵 高
300年前,清代畫家尤萃以工筆勾勒《杏花雙雉圖》,將野趣生靈定格于絹帛;19世紀末,梵高在法國南部用油彩潑灑《盛開的杏花》,讓生命之覺醒躍然畫布。當東方的工筆雅韻與西方的印象狂想相遇,杏花,這一跨越文明的春日信使,正悄然展開一場藝術哲學的對話。
“尤萃的《杏花雙雉圖》以絹本為載體,礦物顏料層層渲染:雉雞五彩羽翼纖毫畢現,杏花以‘沒骨法’暈染出‘由紅轉白’的變色奇觀,溪水以‘游絲描’勾勒流動韻律。這是中國院體畫‘格物致知’的極致——每一筆皆是對自然秩序的禮贊。
而梵高的《盛開的杏花》則以厚涂油彩構建生命張力:鈷藍色天空與乳白色花瓣碰撞,黑色枝干如書法般遒勁,旋轉的筆觸讓靜止的花枝迸發向上生長的力量。這是西方后印象派對‘瞬間感知’的捕捉——色彩成為情感的放大器。
“尤萃以‘三三布局’構建東方意境:上方杏枝斜逸,雙燕穿飛;中部雉鳥翎羽如音符躍動;下方溪石穩若磐石。留白處暗藏‘六法’氣韻,讓觀者于虛實間步入‘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宇宙。
梵高則打破透視傳統:杏枝以對角線切割畫面,花朵如星辰懸浮于二維平面。這種受到‘日本浮世繪繪畫影響的’構圖,將東方裝飾性與西方表現主義熔鑄,讓畫面成為直擊心靈的視覺詩篇。”
在尤萃筆下,雉雞寧死不馴的野性象征士人風骨,杏花“幸”之諧音暗含家國祈愿,這是儒家“比德觀”的集體敘事——自然萬物皆為倫理符號。
梵高則賦予杏花私密的情感密碼:白色花瓣是對純粹生命的禮贊,扭曲枝干是靈魂掙扎的隱喻。這是現代性個體的覺醒——藝術成為自我救贖的圣殿。
當尤萃“天工開物”的寫實傳統與梵高“表現主義”的情感宣泄在此交融,我們突然讀懂——尤萃的溪水為何逆花枝而流?那是東方“反者道之動”的哲學思辨;梵高的枝條為何奮力刺向天空?那是西方“存在先于本質”的藝術折射。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劉 佳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