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專業是人才培養和承載知識創新的重要載體,是高等教育體系的核心支柱。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著力加強創新能力培養”。新時期,要準確把握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使命要求,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為抓手,深化學科專業供給側改革,全面提高高校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和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形成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
立足需求導向,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科學合理的學科專業設置是高等教育優化結構、提高質量、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的基本保證。全面加強學科專業建設,要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完善高校學科設置調整機制,超常布局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儲能技術、量子科技、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生物技術等新質生產力和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學科專業,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要依據自身辦學定位和區域產業發展實際,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和區域支柱產業等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力度,打造優勢特色學科專業集群。構建高校與產業集群聯動發展機制,以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四鏈融合”為區域發展賦能增效。科學把握數智時代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主動探索“人工智能+”學科專業建設新模式,深化人工智能與基礎科學、信息科學、醫學、哲學社會科學等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培養具有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和交叉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立足質量導向,加強學科專業內涵建設。加強一流學科建設,應樹立系統思維、全局觀和創新驅動發展理念。要建立健全人才培養體系與國家創新體系、現代產業體系深入融合的體制機制,提高高校課程教材體系、教學實訓模式以及資源配置方式對國家重大戰略和新興產業變革趨勢的響應速度,在重大技術攻關中培養戰略性、引領性拔尖創新人才,面向現代產業發展培養專業化國際技術轉移人才和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高校要以高水平科研平臺為支撐,加強有組織的科研,強化基礎研究系統布局,長期穩定支持一批創新基地、優勢團隊和重點方向科研發展,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同時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推進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水平。學科專業建設要緊抓國際人才轉移“窗口期”,精準延攬國際頂尖專家和具有高水平科研潛質的青年英才,進一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在國家重大科研任務實踐中完善人才培養與激勵機制,充分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新活力和潛能。
立足發展導向,完善學科專業評價體系。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是樹立正確辦學導向的“指揮棒”,也是提高現代教育治理能力的關鍵點。用好教育評價這根“指揮棒”,要注重差異性和多樣性相結合,充分考慮不同學科專業的歷史積淀、發展現狀和特色差異,探索分類評價模式,既突出培養一流人才、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爭創世界一流的共性標準,又尊重個性發展特色,鼓勵學科專業以比較優勢確定發展重點,以鮮明的研究領域和方向追求差異化卓越。要兼顧生產能力與生產狀態,一方面從顯性角度對學科專業的科學研究水平、人才培養水平和社會服務水平等功能性表現進行評價;另一方面要充分反映其內部治理能力和水平,例如是否具有清晰的發展使命、研究方向是否正確,是否具備合理的學術梯隊、明確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組織文化等。要兼顧外部評價與內部評估,積極構建符合學校特點、遵循學科專業發展規律、反映學科專業發展動態及潛力、兼顧投入與產出績效的內部評估機制,堅持外部評價和內部評估相結合、總結性評估與常態化監測相結合,以帶有宏觀視角、發展眼光與人文關懷的周期性“健康體檢”,充分激發學科專業高質量發展的內驅力。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劉鑫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