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領銜的一支國際研究團隊在探月領域再出新成果。該團隊結合我國嫦娥五號、美國阿波羅、蘇聯Luna樣品數據,采用深度學習方法,獲得高精度月球表面化學成分(鐵、鈦、鋁、鎂、鈣、硅)分布圖,全面反映月球表面化學特征,為月球火山活動和熱演化歷史研究提供關鍵數據。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
據介紹,月球表面的化學成分記錄了月球的形成和演化過程,對于揭示月球的物質構成和礦物巖石學特征至關重要。目前,廣泛使用的月球表面元素的豐度圖主要是基于美國“克萊門汀”號月球軌道器數據和阿波羅樣品的化學成分建立的。然而,美國阿波羅、蘇聯Luna的月球樣品僅揭示了30億年前月球的演變,沒有反映月球晚期活動。
2020年12月,我國嫦娥五號首次實現了月球采樣返回,成功地從月球風暴洋北部帶回了新的月球樣品。分析顯示,嫦娥五號樣品具有前所未有的、20億年的年輕火山活動證據和顯著特征的物質組分。
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楊晨說,研究團隊結合我國嫦娥五號、美國阿波羅、蘇聯Luna樣品數據,基于深度學習建立了月球光學遙感影像光譜特征與月球樣品元素含量之間的復雜非線性關系,對月球表面主要元素含量進行了精確估計(平均反演精度達96%),獲得了全新的南北緯65°之間、分辨率為59米/像素的高精度高分辨率月球表面化學成分分布圖。
楊晨表示,研究人員根據最新計算的元素含量,標定了年輕月海玄武巖單元,這將為月球晚期巖漿活動和熱演化歷史研究及未來月球采樣返回提供可靠數據。
楊晨教授團隊長期從事月球探測研究,此前該團隊在月球撞擊坑智能識別和年代標定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新識別月球上近11萬個撞擊坑,并有超過18000個撞擊坑被標定了地質年代。
此項研究由吉林大學聯合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意大利特倫托大學、冰島大學等中外科研機構聯合開展,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等知名學者參與,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項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