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伊通縣永盛街道福安社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踐行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通過“四個轉變”破解社區服務乏力、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等問題,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效能,讓群眾在公共服務均等化上更有獲得感、幸福感。
轉變服務思路,夯實最小治理單元。結合“雙報到”“社區基層治理指揮體系”等活動載體,創新培育“五星級小區”,重點圍繞“抓黨建、強物業、穩治安、優治理、促服務”五個方面,整合小區周邊超市、藥店、飯店、幼兒園等便民資源,引導物業企業帶領居民進行自我管理、開展自我服務。
“社區和包保單位把小區周邊的資源整合到一起,統籌調配,服務群眾更加便捷、更加精細化,居民參與小區治理的熱情越來越高。”寶捷壹號小區物業經理張迎聲說。
轉變服務場所,打造開放融合陣地。改變一站式辦公大廳格局,打造“福安茶館”,開展“延時錯峰預約”服務。同時為老年人免費開放服務大廳、棋牌室、乒乓球室,豐富業余文化生活;為兒童提供課后看護、書畫室、電子琴室,解決家長工作忙、無人照看孩子的痛點問題。
“以前社區就是辦公場所,居民辦完事就走。現在完全不一樣,坐茶館里商量事,更有人情味,誰到這兒都想坐一會兒再走。”來辦事的市民殷忠誠說。
轉變服務作風,主動下沉化被動為主動。改變“等著群眾找”的傳統服務方式,常態化下沉網格排查、梳理,解決群眾身邊的煩心事、鬧心事,實現從“坐等辦事”向“主動問詢我來辦”的轉變。
“網格員和居委會的干部經常來小區面對面了解居民需求,而且每周都邀請一些退休的老同志一起研究社區發展和小區治理。”金都盛世小區居民孫生說。
轉變服務模式,搭建多維服務平臺。以挖掘整合多方資源、搭建多維服務平臺為抓手,不斷延伸服務觸角,實現社區從“輸血”到“造血”的功能轉變。創新開展“社區合伙人”招募行動,引導8家商企和社會組織進駐社區開展商業性活動、公益性服務。同時,打造“家門口的小工廠”,幫助轄區家庭婦女、困難群眾和殘障人士等,實現了“零距離就業,家門口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