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長客,又見姚智慧。
翻看她的工作筆記,首頁上赫然寫著:高鐵動車體現了中國裝備制造業水平,在“走出去”“一帶一路”建設方面也是“搶手貨”,是一張亮麗的名片。
這段話是8年前總書記來到中車長客時,對中國高鐵動車發展給予的高度評價。
2021年1月,當總書記乘坐京張高鐵赴張家口賽區考察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工作時,他再次指出,我國自主創新的一個成功范例就是高鐵,從無到有,從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到自主創新,現在已經領跑世界。要總結經驗,繼續努力,爭取在“十四五”期間有更大發展。
從當年向總書記匯報“一口清”,到親自參與并見證京張高鐵復興號智能動車組的成功研制,姚智慧對記者有著說不完的話——
“隨著我們車間生產線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在延續傳統工藝文件‘一口清’的同時,我們更多地利用數字化平臺來實現可視化作業管理,使高鐵接線工作的操作質量大幅度提升。”
“8年前,我們生產的‘和諧號’,標志著中國高鐵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如今,京張高鐵復興號智能動車組已經領先世界。”
“我們的高鐵在世界上首次實現時速350公里的自動駕駛。有了這么智能的自動駕駛系統,我都想去當一回高鐵司機了。”
……
“真想再向總書記匯報一次,說說我們的變化!”
“走,我帶你們去見識一下。”說著話,姚智慧就領著記者穿過長達百米的高鐵裝配線,來到了模型車展示中心,一輛京張高鐵復興號智能動車組模型車在展廳中央位置釋放著它的科技魅力。
百聞不如一見,登上列車的餐車車廂,瞬間感受到舒爽、宜人、明亮的車廂環境。原來,這與列車全車搭載的超過1200個傳感器息息相關,通過傳感器數據和智能算法,列車可以根據外部環境適時調節車廂內的燈光、溫度和壓力,為乘客提供視覺、聽覺、嗅覺等全方位的舒適感受。
穿過餐車來到車頭部分,這里是整趟列車的智能中樞。依靠5G網絡、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智能行車系統等技術,京張高鐵復興號智能動車組的自動駕駛精度可以控制在時速2公里范圍內,停車精度控制在了0.5米范圍內,能夠實現自動發車、自動運行、自動停車等功能,直接減輕了高鐵司機40%的工作強度。
走出京張高鐵復興號智能動車組模型車,記者意猶未盡,但姚智慧不得不盡快返回工位。她遠去的背影與身旁碩大的高鐵列車形成了鮮明對比,在一小一大之間,記者體會到了高鐵事業的蓬勃發展與高鐵一線工人的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