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來,他一直扎根在鄉鎮村屯,活動在田間地頭,傾力研究推廣玉米秸稈覆蓋免耕種植技術,打通農技推廣的“最后一公里”,為保護黑土地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就是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
“學好農業科學技術,幫助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努力改變家鄉貧窮落后的面貌。”這是王貴滿立下的奮斗目標。1983年,他畢業回鄉后成為了一名農技員,從此就把自己所學專業知識用在了家鄉的黑土地上。
王貴滿帶領團隊勇于探索,大膽實踐,在黑土地保護事業、農業增產增收上闖出了一條新路,破解了一個個難題。截至2023年,“梨樹模式”的研究與推廣已有16個年頭,經歷了試驗、示范、推廣3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他不知疲倦的身影。
“梨樹模式”的推廣離不開免耕播種機,當時中國還沒有自產的免耕播種機,王貴滿以個人名義借來1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與農機專家們共同研發,終于在2008年成功研制出中國第一臺玉米免耕播種機。
國產玉米免耕播種機的問世給秸稈覆蓋免耕技術提供了大規模推廣的可能,但農民觀念的改變卻十分艱難。為了讓“梨樹模式”從試驗田走入農戶家,王貴滿四處聯系農民推廣試種,拿自己的工資做擔保讓種糧大戶們相信自己。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采用“梨樹模式”種植的農民越來越多,成就了一片又一片實打實的高產田。事實證明,“梨樹模式”下玉米的平均產量比常規耕作高5%-10%,每公頃可節本增效1000-1400元,“秸稈全覆蓋還田”不僅可以培肥地力實現節本增效,還能有效地解決水土流失和因秸稈焚燒引發的環保問題。
2015年9月,王貴滿帶領團隊倡導創建了“梨樹黑土地論壇”,在全國推進黑土地保護和利用方面率先破題。為了推廣黑土地保護模式,在他建立的“333”農技推廣網絡體系基礎上,又提出“2123工程”,把先進技術運用到生產田中,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實現了全縣糧食總產的新突破。為了認真總結和推廣“梨樹模式”,他們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
從2020年秋天開始,王貴滿鼓足干勁參與到“梨樹模式”升級版建設中,即以300公頃集中連片土地為一個單元,在黑土地保護中嘗試引入金融、保險、倉儲等生產要素,建立“現代農業生產單元”;組織研發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新型機械裝備——多功能免耕播種機,破解“梨樹模式”等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中的難題;組織編寫吉林省地方標準《玉米秸稈條帶覆蓋免耕生產技術規程》,填補國內空白,為保護性耕作快速發展提供技術支撐;承擔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項目,建立推廣黑土地保護性耕作全程機械化種植標準體系……
“我趕上了黑土地保護的好時候,我的責任就是保護好黑土地。”40年來,王貴滿一心撲在他熱愛的黑土地上。他曾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全國十佳農技推廣標兵、全國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等稱號,并于近日獲評第十屆“吉林省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