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二十大報告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的高度,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出專門部署,并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的價值追求,這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對于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以人民為中心,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執政理念和價值追求。“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是我們黨立黨興黨強黨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始終將“人民”二字銘刻在靈魂深處。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九個堅持”重要論述中,第六個堅持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這體現了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經驗,也是黨執政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和生動實踐。在這一思想理念指引下,我國教育改革持續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體系的主體框架基本確立,教育面貌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人民群眾對教育改革發展的獲得感持續增強。當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歷史進程的宏大背景下,我們必須深刻認識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教育現代化支撐的重要意義,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目標,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加快推進教育強國建設。
堅持為了人民發展教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群眾史觀在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體現了目的、標準與主體的統一,體現了本體論、價值論與方法論的統一,為了人民發展教育充分凸顯了我們黨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價值導向。教育的全面普及和人民群眾科學文化水平的持續提高,一直是我們黨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以教育發展的偉大實踐深刻回答了教育“為了誰”的問題,指明了發展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為人民服務,就是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于高質量教育的期望。教育發展既是歷史工程,也是未來工程;既要立足過去,又要指引未來。黨的二十大報告突出強調加快建設教育強國,進一步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優越性,我們必須堅持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斷使教育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更高水平上滿足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
堅持依靠人民發展教育。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離開了人民群眾,社會的一切發展都無從談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群眾是我們的力量源泉”“人民是共和國的堅實根基,人民是我們執政的最大底氣”。唯有緊緊依靠人民、密切聯系群眾,切實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我們才能不斷創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歷史奇跡。教育是國計,更是民生。高質量的教育是國家之需、百姓之盼。人民教育為人民,人民教育人民辦。人民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參與者、實踐者與推動者,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事業各項工作部署,只有得到人民群眾的真心支持和擁護才能順利貫徹、落實落細。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把黨的領導和人民團結奮斗有機統一起來,在黨的全面領導下,努力從人民群眾的創造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要積極引導人民群眾參與教育事業,堅持將黨和國家關于教育改革的頂層設計與人民豐富的基層教育實踐探索有機結合起來,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在匯聚民意民智基礎上,科學規劃教育改革發展,不斷推動教育質量穩步提升。
堅持教育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任何時候都必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人民滿意既是教育改革發展的評價標準之一,也是新時代教育改革的目標追求。“十四五”時期的中國教育已步入高質量發展、內涵發展的新階段,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已經從“學有所教”向“學有優教”轉變。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推進素質教育,多方面、全方位提高人的品德、知識、能力與素質,開發人的潛能,提升創新能力,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著力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弘揚尊師重教社會風尚,在學有良教、學有優教上不斷取得新進展,讓每一個個體都有機會享有優質教育資源,都有得到發展的機會,更好地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在新征程上持續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不斷讓教育惠民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