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農民黨員,我深切感受到農村生活越來越好。以前的馬場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出租車都不愿意到村里來。現在的馬場村,修建了柏油路,安裝了路燈,許多人家有了小轎車。”黨代表李華靚說。
2007年,在外打工的李華靚了解到吉林省“一村一名大學生”政策后積極報名,成為吉林農業科技學院的學生。入學后,李華靚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學習中,為回鄉創業打牢文化基礎。
“當初我去上大學,就是為了回來帶著鄉親們一起致富。”回到家鄉長春市雙陽區奢嶺街道馬場村后,恰逢國家出臺扶持農業機械化的優惠政策,李華靚意識到這是個難得的機會,就籌資140萬元購買了大型收割機,馬場村成為附近第一個實現機械化作業的村子,第一年就收回將近三分之一的成本。2013年,李華靚當選為馬場村黨總支書記,上任后,他多次帶隊外出考察,探索出“鴨稻共作”的新模式。
帶領鄉親們致富的李華靚,并不滿足于當好一個只會種地的“傳統農民”,而是希望成為一個有知識、有眼界的“現代農民”。他將賺來的錢繼續投入生產。現在,馬場村有全套的水稻篩選機、磨米機、檢斤流水線等完整配套設備,實現了水稻加工包裝的流水線作業,將馬場村的大米直接裝袋售賣,創立了屬于自己的大米品牌,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下一步,李華靚希望通過擴大產業規模增加就業崗位,吸引外出務工的鄉親們回鄉創業、就業,尤其是吸引高學歷年輕人回來建設家鄉。“農村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如果大學生畢業后投身新農村建設,只要勤勞肯干,一定能有一番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