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一天在防控一線當志愿者的日子,特意定了五點的鬧鐘,結果沒用上,原來我不需要鬧鐘……”這是劉旭東在3月12日第一天參加疫情防控一線志愿服務工作時的日記,字里行間體現著他內心的興奮。
劉旭東是遼源市第14中學的一名普通教師,在眾多一線“大白”中,他1.86米的身高,讓他絕對稱得上是“大白”。身大力不虧,劉旭東在他的小團隊中,也就自然成了跑上跑下的主力。“我們小組平均年齡46歲以上,相比之下我是年輕人,多承擔點體力活很正常。”劉旭東說。
連日來,來自于遼源市教育系統的300余名志愿者,穿梭于高新區興陽社區的16個工作點位,協助社區開展入戶排查、信息登記、統計錄入等工作,為核酸檢測工作高效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為一線志愿者,劉旭東的工作就如“萬金油”一樣,哪里需要去哪里,一天爬幾個六層樓,算是當天的運動強度,凌晨5點起床晚上10點到家才是一天的運動時長。
劉旭東說,這已不是他第一次在防控一線奮戰,在2020年的農歷正月里,他也曾在寒夜中值守在卡點。“感受有點不同,這次任務更重,但卻感覺大家更配合、理解我們的工作。”
“當我汗如雨下地爬上6樓,敲開了一位92歲老人的房門,老人端著一杯水慢慢遞到我面前,說句‘辛苦了’,這是我工作中最難忘的記憶。”劉旭東說,他那時覺得心里特別暖。
面對嚴峻的疫情形勢,劉旭東也曾感到恐懼,半個月時間里,他始終保持著自我隔離,遠離孩子、家人是他對親人的保護。劉旭東妻子是一名人民警察,疫情期間也在加班出任務,上高一的女兒只能自己在家上網課。
對于自己的工作,劉旭東始終覺得自己是志愿者中的普通一員。“我身邊的同事志愿者,大家都在辛苦地為防疫工作努力著,我只是這防疫‘長城’中的一塊磚,我以我是他們中的一員而感到光榮。”
“今天有風,本周有雪,周日春分。期待云開霧散的艷陽高照,期盼早日回歸可愛的校園,期望人民安好、祖國無恙。”劉旭東的日記中如是寫道。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