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人民至上”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賡續與超越,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根本要求,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理念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我們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堅持人民至上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新征程上,我們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把14億多中國人民凝聚成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基本原理的集中體現。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鮮明提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馬克思主義第一次創立了為人類求解放的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第一次站在人民立場探求人民自由解放的道路,并以科學的理念為最終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會指明了方向。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牢牢堅持人民立場這一根本政治立場,把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一切成就歸功于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中國的發展成就是中國人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頑強拼搏、接力奮斗創造的。”新的征程上,只要我們始終牢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堅定不移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夠領導人民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更大勝利。
“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讀懂“人民至上”,離不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正確認識。“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夫民者,萬世之本也,不可欺”“國將興,聽于民;國將亡,聽于神”“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等傳統文化理念都體現了以“人”為核心的思想。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在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發展中,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勞、勇敢、智慧,開創了各民族和睦共處的美好家園,培育了歷久彌新的優秀文化。“人民至上”價值理念深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沃土之中,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是扎根于中華大地上的文明傳承之花,是對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汲取、發展和超越,把歷史的中國和當代的中國貫通起來,把中國文化與中國精神統一起來,把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形成了中華民族智慧的最新表達和理論上的最新概括,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歷史條件下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斷滿足人民需要,努力增進人民福祉,努力推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系統總結和闡釋了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其中一條寶貴的歷史經驗就是堅持“人民至上”。一個人也好,一個政黨也好,最難得的就是歷經滄桑而初心不改、飽經風霜而本色依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發展壯大起來不容易,奪取政權不容易,建設新中國不容易。老百姓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各民族謀幸福。”這既是對黨的百年歷史的深刻總結,也是對黨的性質宗旨的生動詮釋、對黨的初心使命的高度概括。人民是歷史進步的真正動力,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只要我們緊緊依靠人民,就沒有戰勝不了的艱難險阻,就沒有成就不了的宏圖大業。新征程上,每一位黨員都要心中裝著老百姓,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永懷人民至上的赤子之心,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作者單位:中共大安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