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報訊(記者劉巍 通訊員李密)創新邊疆民族地區社會治理,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延邊州積極探索邊疆民族地區社會治理新模式,強化領導機制,深化治理舉措,走出一條具有延邊特色的邊疆民族地區社會治理現代化路子。
突出高位謀劃,推動社會治理走深走實。抓實組織推動。州委、州政府成立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領導小組,完善縱向貫通、橫向聯動的工作體系,并制定“十四五”專項規劃,落實責任,形成工作合力。抓實黨建帶動。加快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進度,成立州委城鄉基層治理委員會。建立區域化“城市基層黨建聯盟”,開展“六聯共建”活動,將黨組織建立在網格上。抓實督導促動。將社會治理列入全州年度巡查內容,納入平安延邊建設考核評價重要內容,把工作成效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業績評價重要依據。
突出目標導向,提升社會治理成效。強化體制機制創新。不斷完善“五項治理體制”,推動完成“五項治理任務”,不斷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強化“五類”風險管控。建立政治安全形勢分析研判、風險排查管控機制,加強反奸防諜安全防范。開展教育、醫療和校園等12領域行業平安創建,提升基層平安建設水平。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累計打掉涉黑涉惡組織22個。加強特殊人群服務管理工作,落實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監護人“以獎代補”政策。加強社會矛盾排查化解,調解糾紛91887件,成功率99%。強化行業安全穩定風險研判,健全重大輿情風險管控機制,及時搜集處置負面輿情,第一時間發現處置率達100%。強化“五治”深度融合。堅持政治引領,把黨的政治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優勢。頒布實施《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城市管理條例》,啟動《文明行為促進條例》起草工作,謀劃五年(2022-2026)立法規劃,為“十四五”延邊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法律支撐。使用朝漢“雙語”普法宣傳,打破溝通“壁壘”,確保法治宣傳、矛盾化解等直達基層。選樹430名好人典型,評選6800戶星級文明戶,弘揚時代新風。健全完善“四議一審兩公開”村民議事會、村民自治十項制度等工作機制,通過“商議、決議、協議、評議”四步工作法,最大限度激發基層社會治理自治活力。投資1.3億元完成“雪亮工程”建設,視頻聯網共享平臺實現全州一、二類點位全部接入,搭建覆蓋四級的綜治視聯網會議系統、社會治理實戰指揮平臺。建成政務規范化管理平臺,已歸集數據2.6億條,為市域社會治理提供支撐。
突出民族特色,打造社會治理延邊樣板。傳承文化基因。推進民族文化事業發展,打造具有中華文化底蘊、汲取民族文化營養的作品。加強民族團結進步理論研究,與延邊大學合作建立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傳承紅色基因。依托“山山金達萊、村村烈士碑”的紅色資源,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推動紅色教育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用群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方式講好“紅色故事”。傳承團結基因。打造各族群眾“四共”良好環境,推廣“六互”模式。在全國率先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七進”,把工作重心下沉到機關、社區、鄉村等基層單位。不斷完善邊境地區“黨政軍警民”合力治邊機制,選優配強邊境村領導班子和群防群治隊伍,邊境轄區連續6年實現涉外重大案件“零發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