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報2021年7月1日 T11版
紛至沓來的海量包裹被分揀集散通關、口岸里滿載“吉林造”的班列鳴笛駛向歐洲腹地……這些每天都在上演的普通瞬間,記錄著開放吉林的鏗鏘步履。
一個地方的發展空間有賴于開放的空間,發展的水平與開放的水平緊密相聯。
在吉林振興發展處在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匯聚發展的力量。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為統領,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全力以赴打造對外開放合作新前沿,吉林省以開放推動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壘土筑臺
建設開放平臺釋放“雁陣效應”
“深陷內陸腹地”的區位曾經讓吉林騰飛的翅膀格外沉重。如今走進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開發區,仿佛變換了時空,讓人感受到吉林離世界是如此之近。
中國—東北亞博覽會創辦至今始終致力于提升吉林對外開放層次和水平,推動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實施,促進東北亞區域的開放互信與和平發展。
琿春,吉林人海洋夢開始的地方。近年來,琿春打破內陸城市發展模式,依托面向東北亞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包括海產品加工、陸海聯運、國際物流等轉型產業在內的海洋經濟,探索向海圖強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琿春國際合作示范區的項目非常“外向”。水產加工業的率先突破讓人印象深刻。琿春近海不靠海,但是其“無中生有”的海洋經濟卻做得風生水起。琿春國際合作示范區獲批以來,賦予海產品加工企業諸多優惠政策,目前,琿春國際合作示范區水產工業園區,吸引了來自山東、浙江、遼寧等沿海地區的100多家加工型、貿易型企業和400多家個體商戶“扎堆”發展。產品遠銷多個國家和地區,打造了產值近百億元的海產品加工集散基地。
俄羅斯游客在琿春口岸的免稅店購買商品。本報記者 丁研 攝
構建開發開放新格局就要充分發揮特殊功能區的政策資源優勢。長春興隆綜合保稅區扛起讓吉林接軌世界這一重大使命。從最初規劃的4.89平方公里蹣跚起步,到將經開區北區與興隆綜保區放在一起布局謀劃的“大綜保區”戰略實施;從與青島、天津等城市開展多層次、多領域、全方位合作,到復制推廣上海、天津等自貿區經驗,進一步創新開放發展的體制機制;從物流通道的不斷完善,到口岸功能的日益豐富。長春興隆綜合保稅區成為我省對外開放的“新高地”、改革的“試驗田”。
近年來,我省設立中國圖們江區域(琿春)國際合作示范區、中新吉林食品區、長春興隆保稅區、長春新區、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等,通過打造各類開放平臺,將商機“引進來”、讓發展“留下來”。這些具有特殊功能的開發區所釋放出的“雁陣效應”正引領我省開發開放進入新高地。
“從業態上看,‘無中生有’的海鮮經濟和異軍突起的跨境電商,都是依托特殊區域衍生出來的產業‘新星’。”長春海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監管數據看,近年來,我省特殊開放區域貿易輻射半徑更大且上下游供應鏈銜接明顯優于其他地方。
登高望遠
吐納全球資源拓寬發展空間
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發揮向北開放重要窗口作用。抓好全方位對口合作、多層次戰略合作、緊密型專業合作、前瞻性共建合作、開放性國際合作“五個合作”,面向東、南、西、北,我省著力建設“走出去”的開放大通道。
在東北亞博覽會“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商品展區,來自非洲的工藝品很有地域特色,深受參觀者的喜愛。 本報記者 石雷 攝
在全球化貿易的互聯互通中,我省一直用不同的方式,書寫著屬于自己的運輸“史詩”。在“公鐵海空”四位一體“通道矩陣”的不斷完善升級中,我省吐納全球資源,拓寬發展空間。
2015年,我省首列中歐班列(長滿歐)駛出國門,2000多個日夜里,以穩定的運行態勢,在亞歐大陸間上演了“速度與激情”。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中歐班列(長滿歐)共計承運貨物57998標箱,貨值達135億人民幣。
今年4月,方興未艾的中歐班列(長滿歐),又迎來了中歐班列(長琿歐)的出境測試開行。互為支撐,比翼齊飛,兩條巨龍打通了由中國東北內陸腹地,東聯進入西太平洋,西進深入歐亞大陸北端的物流大動脈,給亞歐經貿往來插上翅膀,也為吉林省經濟的國際競爭力提升鋪設了高速車道。
琿春跨境電商監管中心。
“過去長春在東北地區開放優勢并不明顯,中歐班列開通后,打破了省市進口產品只能依賴沿海沿邊和空港口岸轉關的現狀,極大提升了長春對外開放水平和規模。”業內人士指出。
如果說中歐班列是架起東西方向的交流“橋梁”,那么“琿春-扎魯比諾-青島”以及“琿春-扎魯比諾-寧波”兩條內貿外運航線則構筑起貨物“南下北上”的雙向通道。“吉林省、山東省具有經濟互補優勢,可以形成‘重去重回’的最佳物流模式。”琿春鴻利海運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借助“借港出海”戰略搭建的該運輸走廊,對我省加速融入環渤海經濟圈具有重大意義。
在吐納全球資源的互動中,“走出去”的短板已悄然補齊。我省相繼出臺支持外貿穩定增長、開拓國際市場的一系列政策,大力培育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優化經濟空間布局,外貿結構持續優化,形成新的出口優勢。
2020年,全省跨境電商交易額增長25.4%,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和新簽約合同額均創歷史新高。今年一季度我省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比去年同期增長39.9%,更為可喜的是,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出口總值的比重不斷上升。
厚植沃土
打造營商環境廣迎八方來客
馳而不息的營商環境建設,是我省推動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務實之舉。以刀刃向內、自我革命的精神,大力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深入推進“放管服”“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效顯著。
長春興隆綜合保稅區首批貨物順利通關。本報記者 鄒乃碩 攝
“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縱深推進,2020年,我省230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全流程網上辦理,100項高頻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走在全國前列。
政府服務效率提升的背后,是體制機制的創新、工作方式的改革。目前,我省已經建立了“五級書記抓營商環境”工作機制,以市場評價為第一評價、企業感受為第一感受、群眾滿意為第一標準,對慢作為不作為亂作為、破壞營商環境的人和事實行“零容忍”。
開放發展,政策有為。我省制定了擴大開放100項政策措施。通過放寬市場準入,降低投資門檻,優化口岸通關流程。推進減費降負,強化金融支撐,培養引進人才。深化最徹底的“放管服”和最高效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減少審批環節,清理證明事項,優化營商環境。
中歐班列(長琿歐)出境測試。
今年6月,我省又啟動新一輪深化“證照分離”改革工作。省市場監督管理廳副廳長王淑英表示,本次改革力度較2018年11月1日實施的“證照分離”改革大大加強。“這些改革舉措將在外資外貿、農業、工程建設、制造業、交通物流、中介等行業和領域進行,未來,制度性交易成本將進一步降低。”
持續改善的營商環境,已是我省招商引資最好的名片,獲得了市場的廣泛認可。2020年,全省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增長25.1%;中國人民銀行大小額支付系統數據顯示,吉林省外凈流入資金增長24.4%,金額達到4110.4億元,居全國第三位。今年第一季度,我省再度實現開門紅,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同比增長35.1%。
聚四海之力,成振興大業。在開放發展的道路上,吉林闊步前行!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