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報2021年7月1日 T25版
今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
吉林脫貧攻堅是全國脫貧攻堅事業恢弘歷程的生動縮影。
2015年夏天,習近平總書記在我省留下了殷殷囑托:“我們正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全面小康一個也不能少。”
2015年冬天,在全省扶貧工作會議上,吉林人民立下愚公志,擂響了攻堅的戰鼓。
會議召開后,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里,全省9個市(州)和42個縣(市)層層簽訂責任書,成立了由黨政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省直各部門也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組長的脫貧攻堅領導小組,企業、駐軍、武警部隊以及社會團體積極參與包保幫扶活動,形成了縱向五級書記抓扶貧、橫向社會齊參與的扶貧工作格局。
家鄉迎巨變,舊貌換新顏。
5年彈指一揮間,堅韌不拔的吉林人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最大民生工程,扛責在肩、盡銳出戰,披荊斬棘、砥礪前行,向全面消除絕對貧困發起一次次的沖鋒。書寫出一份擺脫絕對貧困、走進全面小康、邁向共同富裕的亮麗答卷——
脫貧減貧目標如期全面實現,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強;
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全面升級,農村整體面貌發生歷史性巨變;
扶貧產業帶動能力充分顯現,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基礎更加堅實;
脫貧群眾內生動力充分激發,自強不息勤勞致富成為新風尚;
黨群干群關系更加密切融洽,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更加鞏固牢靠。
經過多年汗水澆灌,我省脫貧攻堅迎來“收獲季”——在貧困縣摘帽、貧困戶脫貧的基礎上,我省扶貧收入保險、光伏扶貧、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扶貧資產管理、駐村工作隊產業扶貧、養老保險率先全覆蓋等做法成為全國推廣的經驗;通榆縣陸家村易地扶貧搬遷、遼源市“五點雙享兩救助”綜合保障、安圖縣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省委組織部“第一書記”代言、駐村第一書記協會等獲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
關鍵詞一
兩不愁三保障
近5年,脫貧地區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脫貧人口家庭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23.4%;10.2萬脫貧戶通過改造危房搬進新家;
累計改造農村義務教育薄弱校3000余所;
縣鄉村醫療衛生機構空白點全部消除。
安圖縣建立了完善的醫療服務體系,村民們實現了在村由名醫看病。 (資料圖片)
初夏時節,一走進靖宇縣赤松學校,就聽到書聲瑯瑯;明亮的教室內,現代化教學設備俱全;操場上,孩子們奔跑追逐;午飯時間,美味的營養午餐香飄四溢……
赤松學校如此良好的發展稱得上我省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差距、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縮影。
多措并舉確保義務教育有保障、精準施策助力幫扶點脫貧摘帽、集中優勢開展組團式扶貧工作、送教下鄉關愛貧困學子成長……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書寫出教育脫貧攻堅的新篇章。
與此同時,實施健康扶貧工程,也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一環。
73歲的王金花現在看起來精氣神十足,但一年前,心臟病、高血壓、甲亢等疾病一直折磨著她,看病曾是她的“心頭大患”。
作為安圖縣萬寶鎮東安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之前,王金花的微薄收入全都“砸”進了藥罐子里。
“那個時候總是半夜發病,也弄不清怎么回事,就急忙往縣城趕。”王大娘說,“現在真方便,到村里的診所就行了。雖然不用去縣醫院,但一樣有好醫生給看病。”
老人口中的好醫生,指的是村醫曲金有和他背后的“靠山”。
“前幾天,我這心臟又難受了,來到村里的診所做了心電圖。”王金花對記者說,“曲大夫通過電腦直接就把我的心電圖傳到縣醫院去了。三五分鐘后,縣里的大夫就告訴曲大夫,說我沒有什么大礙,只需要照常吃藥,好好休息。”
關鍵詞二
產業扶貧
5年多來,我省因地制宜謀劃實施近5000個扶貧產業項目,實現所有脫貧人口精準受益;扶貧產業收入保險“壓艙石”作用凸顯,脫貧戶自種農作物參保14萬多戶次,累計提供風險保障超16億元。
汪清縣雞冠鄉大北溝村木耳農場項目年收益 11.22 萬元,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改善農民生活水平、增加農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本報記者 錢文波 攝
基本生活有保障并不是扶貧工作的終點,能讓貧困戶通過自身努力富起來才是徹底擺脫貧困的“法寶”。
汪清縣雞冠鄉大北溝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聶淑花就是產業項目的受益者。“在農場打工,一天120元工資,當天結算,過去想都不敢想。”提起村里的紅雞冠黑木耳專業農場,聶淑花打開了話匣子。她告訴記者,去年她在農場掙了將近2萬元,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買東西都有底氣了,家里新買的冰箱里存滿了魚和肉。
與聶淑花生活大變樣一樣,曾幾何時,“望天吃水、旮旯種地”是集安市太王鎮大荒溝村的真實寫照。因地處偏遠、資源匱乏、基礎設施差,村里始終找不到發展經濟的有效路徑。自從抓住了脫貧攻堅的機遇,村里有了無污染、見效快的新扶貧項目光伏發電后,讓這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有了新盼頭。
關鍵詞三
包保幫扶
全省2824支工作隊、9052名駐村干部、10萬名包保幫扶干部奮戰在最前線,滿腔熱情為群眾找出路、謀發展,上項目、促增收,辦實事、惠民生。
2020年,柳河縣交通局為二蘭線鋪設瀝青路面,途經蘭山村主路1.51公里。圖為駐村干部和村民配合施工方共同為蘭山村鋪設瀝青。 (資料圖片)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我省廣大扶貧干部舍小家為大家,長年加班加點超負荷工作,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來了百姓的“幸福指數”。
“直播間里的家人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汪清縣第一書記協會直播間。真品真事真實惠,代言叫得響產品靠得住,汪清味道絕對勁道!”日前,汪清縣第一書記協會會長、羅子溝鎮西堿村第一書記任義正在直播間為扶貧產品帶貨。
隨著第一書記協會日積月累的口碑傳播,汪清黑木耳、羅子溝粉條、鐵鍋炭火瓜子、大坎子村干豆腐、拌飯醬這些特色產品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可和好評。
柳河縣三源浦鎮蘭山村的改變始于2016年,自吉林省國有資產經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負責包保幫扶蘭山村起,累計投入資金超千萬元,其中包保單位幫扶投入300.99萬元,選派包括第一書記在內的駐村工作隊到村開展工作。5年時間,蘭山村的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相繼建立起村級光伏發電站、柳河縣長久種植專業合作社、柳河縣藍田農機專業合作社等產業。
關鍵詞四
社會扶貧
各行各業發揮專業優勢開展各類扶貧,浙江與吉林南北攜手,寧波與延邊山海情深,8家中央單位與定點扶貧縣同舟共濟,駐吉部隊、央企、國企、民企、志愿團隊和社會愛心人士紛紛參與進來。
長嶺縣返鄉人才引進西瓜嫁接種植技術,每公頃收益提升50%,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本報記者 石雷 攝
眾人劃槳開大船。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我省集眾智、聚眾力,組織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助力吉林打贏脫貧攻堅戰。
走進白城市鎮賚縣新立村村民楊大哥的家,屋子干凈整潔,有線電視、電腦寬帶、電話、室內洗手間一應俱全。
“以前住的是泥草房,夏天漏雨,冬天透風。現在沒花一分錢,就住進這寬敞明亮的新房,多虧了這好‘親戚’。”老楊臉上洋溢著幸福。
老楊提到的“親戚”,指的便是中國一汽。幾年前,新立村大部分村民還住在低矮、破舊的泥草房里,企業經過實地調研、科學論證后,通過整村推進的形式,投入近千萬元,對全村最困難的馬力屯進行了原址重建,實施水、電、路、網絡和環境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同樣受益于企業幫助的,還有洮南市胡力吐鄉炭窯村。國網吉林電力在炭窯村投資建起了光伏電站,光伏收益款項作為電力幫扶資金用于貧困戶幫扶、村屯環境整治、為貧困戶補交農合款等項目。國網洮南市供電公司結合炭窯村實際,一方面實施“柴改電”促進糧食產量穩步提高,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庭院經濟,使其成為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一排排寬敞明亮的民居星羅棋布,一條條筆直平坦的道路通向遠方,一個個整潔靚麗的村莊優雅如畫,一張張樸實的面孔笑意盈盈……美好夢想已然清晰地照進吉林人民的幸福生活中。